閣樓藏著一本書~~我想念我自己
「我想念我自己」一書,描述一位在哈佛大學任教的認知心理學教授──愛麗絲‧赫蘭,也是全國知名的語言學專家。五十歲時,事業正處在高峰同時,早發性阿茲海默症突如其來的找上她,讓她的人生漸漸產升180度大改變,彷彿從天堂瞬間掉落地獄的最深處。
愛麗絲的病,漸漸讓她了解相處多年的同事,原來就只是「同事」,然後慢慢的遺忘了那些人們,因為阿茲海默症的侵襲,讓她了解原來「傾聽」是一件這麼不可思議的事,然後遺忘,逐漸的她遺忘了回家的路、遺忘專有名詞與各種詞彙、遺忘所有一切、遺忘昨天、遺忘前一秒說過的話,最後,遺忘了自己。
這讓我想到好幾年以前,大愛頻道的連續劇芳草碧連天「阿英」一角,阿英與愛麗絲有諸多的雷同之處,強勢、自我要求極完美、掌控慾與控制慾、行程安排相當密集且忙碌、有做不完的工作以及頭腦過度開發等,最後受到阿茲海默症的入侵。
阿英與愛麗絲的不同之處在於,愛麗絲是早發性(遺傳),在醫學上是這麼認定的。但是在我看來,「遺傳」可以是對的,也可以說是不對的,對的地方在於人性的無知,否定的地方是我們可以選擇,透過自我察覺來去做選擇是否接受「遺傳」的基因,一切都由我們來決定。
因為人性的無知,處處都可看見「遺傳」的因子不斷的在我們體內、血脈流動著,姑且先將「阿茲海默症」的成因先暫時放一邊,我們先深入了解何為「遺傳」?
「遺傳」除了是長相的遺傳外,再來就是習性的遺傳,例如,我們在為人處事上就可以看見最普遍、最容易忽略的就是來自父母親的習性特質,在占星學中,太陽代表的是我們的父親、月亮代表的是我們的母親,,這個言論就當事者的我們而言是不易察覺的,只有旁人可看出一二,但若要在自身身上察覺這一點,只要用另一種觀點,方能清楚看見。
父母親如何對待、看待我們,我們就如何對待、看待自身的人事物,父親代表我們的精神層面與看法、母親則代表我們物質層面的作為,例如父親如何看待我們,我們就如何看待他人;母親如何對待我們,我們就如何對待、掌管、運用我們的人際與任何其他人事物。
尤其對待自己的另一半、與自己的小孩、寵物,最為明顯,這是「習性」的影響,這也就是所謂的「遺傳」。
但是「遺傳」是可以取捨的、是可以改變的,改變的方法就是自我察覺,透過外在種種人事物,例如,你很深愛你的另一半,甚至想控制對方,無論對方如何付出,你仍無法感受對方的愛,因此你可能會跟朋友訴苦、抱怨、或是認為彼此個性、認知不合,然後分離,你或許會認為是對方的問題,但事實上是自己的內在出了問題,透過自認為不合適人做一個自我內在深處的探索,首先你必須先認出眼前這位「不適合」的對象,他所展現出來的人格特質與我們的父親或是母親哪一個較為相似?
在人的一生中,不管我們觸及到何種人事物,都是與父母有關係「假爸爸、假媽媽」,絕對沒有任何一樣是與父母親無關的,即便你所處的工作環境、或是任何種種場所,都是如此,當你認出假爸爸、假媽媽的特質後,那麼你對你所處的人事物都會有進一步的認識與了解。
這個「了解」就是我們內在「心結」的入口處。
舉我的例子,目前我在一間居酒屋工作,起初我內心有點排斥這個喝酒場所,但為了收入養活自己,我還是向現實低頭,爾後,我在工作中看著同仁、一喝再喝的酒客,他們的一舉一動,所有的氛圍,讓我感到某種熟悉感,那種熟悉感不是過去的工作經驗而是一種說不出的感覺,於是我靜下心觀察眼前的這一切,感受一下這種氛圍是像父親還是母親,原以為這念頭很愚蠢,但果不其然,竟然與自己的父親的習性像極了,酒客的言談舉止、無知、酒精麻痺後的意識、以及他們一再重複的對話內容,若把這場景視為一個「人」,然後將那些氛圍轉化成人格特質,以及我當下「排斥」的感受,確實像極了我的父親,於是,我的排斥感消失了,反而多了點好奇,我想再近一步的看看若自己與他們互動會有甚麼樣的「曾經」的影子出現,後來我發現到,原來我來這工作是為了要進一步認識自己的父親,與客人的言談間,我看見自己過去與父親互動過的感覺。
漸漸的,父親從小對我造成傷害的陰影漸漸地消失在自己的心理,怪不得至從來到居酒屋上班之後,每次只要一踏進店裡,滿腦子都會想到小時候父親是如何傷害我的情景,有了這一步的了解後,我便釋懷很多了,內心對父親的「痛恨感」也消退許多,因此不再排斥這裡個工作,反而能夠自在、盡心盡力完成一天的工作量,而不再像以前一樣,只要內心感到不如意就隨興的提離職。
因為查覺到了這個實相,我不斷的反思,在心中與自己對話…
心裡頭的自己:陳x祥,你既然看到了這個真相,你有何想法?是要離職不幹呢?還是繼續為錢賣命?
我:繼續幹!
心裡頭的自己:恩,怎麼說呢?
我:雖然這份工作終究只是一個過渡期,而且我需要錢,再加上我發現到了這個真相,所以我很開心,雖然父親在我心裡造成許多傷害,但透過這工作反而讓我看到父親的另外一面的人格特質,所以我想再繼續看下去,想再看看還會發現到甚麼,所以不管是為了錢還是為了自己,我還是要繼續做下去。
心裡頭的自己:那你究竟看到了甚麼呢?眼前這些客人或是同仁,他們都扮演了你的假爸爸的腳色,這又能幫助到你甚麼?
我:觀世音菩薩因材施教,渡化各式各樣的眾生,那表示觀世音菩薩有一定的高度,而這樣的高度也是從低處一步一腳印地往上爬的,每段過程想必菩薩一定都經歷過,所以才懂得如何渡化每個不同特質的人,在這,我想這也是菩薩要我去了解的部分,我來到這,就是要我放下對父親的仇恨….。
心裡頭的自己:那你打算怎麼做?
我:就我而言,我的心靈層次跟我眼前這些「假爸爸」相比,我是站在比較高處的位置沒錯,而他們都停留在原地,在互動的過程中,他們視我為單純的小孩子,只要嘴巴甜、面帶微笑,像個傻孩子,就能夠滿足大人內心的優越感,這就像是我的父親一樣,小時候,我這樣做,當個乖巧的小孩,其實爸爸是很疼愛我的。只是,我長大了,但在父親的心中仍是小孩子,即便現在的我已經超過30歲,也依然如此,因為他就是「依然處在原地」,所以他看不見我的成長,因為他沒有學習,也不願學習,所以就他而言,他是在他「自認為的高度」看我,而我呢,我一路從低處路一步步慢慢的往上攀爬到現在這個高度,其實,事實是我是在用真正的高度在看處在低處的父親,所以,我若放下自己所學習到的一切,走下樓,站到父親認為的高度上,就像我正處在10樓,父親在3樓,那我就走下到2樓,重新做個父親心目中樣子的我,重新跟他相處,這也算是某種渡化吧!我不再用高度的語言跟他對話,而是用他能接受的語言跟他對談,但也不要談太多,只要一兩句話慢慢地引起他的好奇,或許他會此莫名其妙的被我牽到4樓、5樓或是六樓也不一定。
心裡頭的自己:那你不再恨他了嗎?
我:呵呵,恨?只是自己過不去的創傷,而爸爸也是因為沒有受過正確的教育、他無知、我有知,所以理當我應該同情與理解他,所以我不恨他了,反而在這工作中我似乎找到了某種很不一樣的方式,讓爸爸了解了。
心裡頭的自己:恭喜你,你過關了。
這就是所謂的「遺傳」,我們可以無知的繼續受父母親的習性影響過生活,也可以透過自我察覺「切除」遺傳基因的問題。
所以,透過愛麗絲的處境,我們可以了解到,疾病都是因為習性而起,而非「基因」,但在醫學上所檢驗出來的「遺傳」基因,也是正確的,因為先有習性、再影響自己的大腦基因被改變,就如同我們想要保有良好的健康體格,於是不斷的跑步健身,而長期跑下來,反而傷及到膝蓋骨的道理一樣,過度的開發大腦,大腦也會被磨損,然後「癡呆症」就產生了。
換句話說,不管做任何事都要適可而止,過度的腦力開發而產生的病變,決不是工作忙碌,是自身不服輸的性格、不管是掌控也好、自我要求也罷,這一切都是來自對父母親的習性解讀出了差錯所造成的。所以我們必須檢視這一切,一昧的追求事業上的成功、金錢等種種慾望,決不是人生的一切,相信一定有讓自己人生過得更有意義的事物等我們去發現。
祝福 感恩。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