閣樓藏著一本書~~老子道德經(第三卷)
整個社會都說老子提倡的是「道家思想」。透過奧修講述的「老子道德經」一書,讓我深深的了解到,老子,並不是「思想」也不能夠用「提倡」兩個字來詮釋,而老子要我們了解的是,「道」是個非常實際的「做為」,它是「做為」而非「思想」。
老子是整個社會的天敵,只要是老子在,那麼,整個社會就會變得很沒有用處,社會無法控制老子,而老子的「無為」卻控制整個世界,與其說控制,不如說是「擁有」,老子的「無為」擁有了整個世界,因為老子已融入其中。
「無為」到底是甚麼?簡單來說「無為」就是「不控制」、讓它自然發展,種一棵樹,不要用鐵絲來控制樹的生長方式,讓它自然生長,這就是「無為」。我不控制小孩的學習方式、我因應小孩子的特質,來協助他成長,不控制小孩子的行為,只是因應小孩的特質來教導,這,就是「無為」。
孔子的「儒家思想」充斥全世界,因為社會需要它,政治需要它、軍事需要它、宗教團體需要它,所有的公司、團體機構都需要它,因為它可以控制所有的人事物。
「儒家思想」是甚麼?它的意思是,你應該怎麼做!你不應該如何?你必須如何?你不能如何…等,它是二分性的,是「壓抑」的,是不因應小孩子的特質,強制灌輸是非對錯的,是用鐵絲控制樹木生長方式的。「儒家思想」是抑制人性成長的、壓抑的,唯有「道」是不壓抑的。
不壓抑,才是真正的成長,壓抑就成了社會的奴隸、被受控制的,社會要我們成為一個「機器人」,需要你的時候就用錢買你,當你出狀況的時候、生病的時候、老的時候,社會就淘汰你,因為你已經沒利用價值了。
老子的教導,就是要我們成為「無為」的,成為不受社會規範與限制的、成為無用的,但是,這個「無為」是必須先以「有為」為前提的,「有為」指的是我們的慾望,我們的種種慾望必須先徹底滿足,不論是財富、名利、婚姻、愛情、家庭、吃喝玩樂…等等,我們必須先滿足所有社會所帶來的一切,直到心滿意足為止,「無為」就開始若隱若現了。
所有的「擁有」,財富、名利、婚姻、家庭,這些地「擁有」都並非是真正的擁有,唯有等到徹徹底底地失去,失敗、徹底地陷入絕望,深刻的體會到先前的努力都是白費力氣的….走到這樣的絕境,經歷了一場暴風雨,雨過天晴後,真正的「擁有」就發生了,「無為」就發生了,這是一場很深的蛻變。
孔子與老子是矛盾的,但是在這世界上,這個矛盾是需要的,缺一不可的,唯有一個極左一個極右,平衡才會真正的發生,人生才會真正的平靜。
因為個人的欲求,努力於社會上打滾、享受努力後的果實,直到欲求不滿而跌落谷底、痛苦、飽受精神折磨後….當淚水洗淨了身心、恢復冷靜、平靜、反思….過去所有無意義的努力,開始內化,對人生開始有了新的啟示,然後,從深淵裡一點一點地往上爬,直到見到了一絲曙光….你就能明白老子的「道」,因為你已經是了──「無為而治」。
祝福 感恩。
留言
張貼留言